关于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专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5-08浏览次数:10

研院发〔202541

各学院、学部:

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全面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研究生院继续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专项。人工智能在“推进教育数据集成和有效治理”、“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等方面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无限可能性,如何促进两者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全方位推进AI赋能教育发展,被列入我校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清单。“人工智能+教育”成为推动人才培养变革的关键要素,主动顺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趋势,推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带领更多师生共同成长,赋能我校在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上形成新优势。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一)申报主体

一是教师层面。推进教育数字化,师者担当。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教学新形态新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

二是学生(研究生)层面,为确保教育数字化行稳致远,直接作用于教育需求者——学生层面,掀起“人人皆学”AI的活跃氛围,且为我校具有AI功底和潜力的学生提供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渠道。

(二)选题范围

1.教师层面(教师为第一完成人,以教师为主的项目研究)

坚持立德树人和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思考判断能力、实践能力,同时坚持应用导向,以深度应用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选题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充分融入研究生教学情境和教育体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围绕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基于学生需求灵活运用AI进行个性化教学,探索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育新场景和教学新模式;加强人工智能等前瞻布局,在推动学科专业数字化升级、跨学科人才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一体化、评价体系重构,以及提高教育教学和团队协作效率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2.学生层面(研究生为第一完成人,以学生为主的项目研究)

从教育需求者——学生角度探讨数字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提供“新能量”,选题主要包括:围绕自身成长的培养各环节、各要素,探讨人工智能提升自身能力、个性化成长的有效模式、方法、路径等;围绕自身参与助教、助管、科学研究的经历或擅长的专攻领域,探讨“AI+课堂分析”、AI特色课程、AI赋能科学研究、AI赋能学科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围绕研究生学习动机、学习模式、学习成效、能力发展等,探讨与研究生自身成长、创新能力生成等密切相关的AI赋能自主学习的研究。

(三)申报要求

1.项目主持人为教师的,应是我校在职教师,承担研究生教学、指导或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项目主持人及其参与人(教师)存在师德师风、教学事故或其他不良记录的,处分期内不能参加申报。

2.项目主持人为学生(研究生)的,须为我校本部的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类在读研究生,且距离毕业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项目主持人及其参与人(学生)有纪律处分等情况的,处分期内不能参加申报

3.为鼓励我校师生积极参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研究,各单位不限定申报数量,但为确保研究质量,教师或学生作为项目主持人限报1项,作为参与人限报2项,且必须实际参与项目开展。

4.目前正在主持校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在项目未结题前不能作为主持人申报本项目;不得使用与本人主持或参与的项目相同或类似的选题重复申请立项。

(四)研究周期和结题要求

1.项目研究周期为1年。项目实施1年后,组织结题验收,审查项目的结题成果及应用情况。

2.项目结题要求:要求有实践成果,形成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教学、学科发展或有助于研究生个性化成长的应用案例。

教师层面的研究成果,要深度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收集教学或实施应用的效果反馈,能充分体现人工智能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应用价值,形成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或特色的数字教育品牌。

学生层面的研究成果,需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或实施途径,避免重复现有研究,能够对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教师层面的智慧教学提供合理化建议。

二、学科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一)课程类别

1.基础理论课程。委托计算学部进行课程建设。

2.技术核心课程。体现人工智能技术和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讲授前沿核心技术原理、应用等内容。

3.技术应用课程。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在本学科领域的应用案例等内容。

4.校企共建课程。由本校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建设课程。由企业专家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的发展应用、人工智能产品等内容。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人为本校在职教师,高级职称,学术造诣高、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教学团队中所有成员均应实际参与课程教学,师德师风好,结构合理且整体素质高。

2.邀请的企业专家应为行业、企业技术骨干、高层管理人员,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

3.申报各类课程的课时以16学时为宜。企业专家授课学时一般不少于4学时。各学院、学部至少推荐建设1门课程,可多个学院合作申报。

(三)建设周期及结题要求

获批立项建设的课程须在2025-2026学年开始第一轮授课。

三、申报流程

(一)各学院、学部组织本单位的项目申报,要立足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的需要,有规划地组织申报。鼓励跨学科和跨高校、行业、企业的深入合作

(二)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的负责人向学院、学部提交《项目申报书-教育教学改革》(附件1)。申报课程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向学院、学部提交《项目申报书-课程建设》(附件2)。

(三)学院、学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汇总报送学校。

(四)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公示评审结果。

四、材料报送

(一)材料内容

1.《项目申报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书-课程建设》(附件1-2)扫描pdf电子版。

2.《人工智能专题立项申报汇总表》(附件3excel和签字盖章pdf电子版。

(二)截止时间:202564日(星期三)。

(三)报送方式

所有材料由学院、学部统一报送。申报材料电子版发至yhhit@foxmail.com。邮件命名“人工智能+学院”。

五、政策支持

1.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采取“先立项建设,后验收资助”方式,建设期满后组织验收,验收为优秀的案例成果予以经费支持(不超过5万元/每项目)并编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集。

2.课程建设项目不资助建设经费,优秀课程同步支持建设在线公开课,推荐国家教育智慧服务平台和国家在线示范课。

联系人:于航,联系电话:0451-86413771

邮箱:yhhit@foxmail.com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202558

通知及相关附件.zip